把创新刻进基因里、融入高质量发展的“血脉”中。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拔节生长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动能始终澎湃——
坚定信心、实干争先,大力推进战略转型、机制体制创新,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引领的关键跨越;
创新突破不断实现,在2025年青海省首批科技计划项目中,西宁开发区18个项目入选。在四大特色产业集群上全力攻关,一个个“卡脖子”问题得到破解,“研发在高原、应用在全国”的创新辐射格局加速构建。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宁开发区)作为我市乃至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双碳”目标的时代要求,加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以科技计划项目为引擎、以产业创新为支点,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与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战略转型,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引领的关键跨越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西宁开发区面临着生态保护红线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等挑战。
西宁开发区紧扣生态文明高地与产业“四地”建设中的“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战略转型,确立了“制度创新破题、产业创新立身、生态创新聚势”三大战略方向,以十足的魄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勾勒出特色现代化产业新版图。
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西宁开发区,离不开这里真诚细心的服务和优良的营商环境。西宁开发区通过推行“极简审批”“标准地+承诺制”等改革,打造全省最优创新营商环境。青海绿色算力大型数据标注基地项目的落地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从2024年12月30日签约,到2025年1月8日推进落地,再到建成运营,仅历时24天。青海蓝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刚感触颇深,“项目推进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效有序的节奏,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选址上,市委市政府通盘考量,西宁开发区大力协调,选定交通便利、畅达八方,周边配套设施齐全的存量资产,为项目的顺利运营筑牢了基础。”
机制创新的齿轮转动,必然带动产业体系、科技能力的深入变革。
西宁开发区聚焦盐湖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积极贯彻落实“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机制;依托青海清洁能源富集优势,布局绿电产业园、零碳工厂等新业态,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针对新兴产业培育,开辟“新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通道”,聚焦锂电池正极材料、光伏组件技术等“卡脖子”环节集中攻关。2025年开发区将科技计划项目作为“产业升级施工图”,形成“研发一批、转化一批、产业化一批”的创新链条,推动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加速转化。
创新突破,数据背后的产业升级密码
一系列新制度、新举措的实施成效卓然,一个个创新案例成为典型!
在2025年青海省首批科技计划项目名单中,西宁开发区以18个入选项目交出创新驱动发展的亮眼答卷。
从企业转化项目来看,深耕产业核心赛道,4个企业研究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占全省同类项目的44%,青海圣诺的“碳化硅半导体用氧化铝抛光液制备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项目为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注入硬核技术支撑。
从成果转化项目来看,构建起全域创新生态,7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形成“特色资源+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青海明创深耕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的“抗逆促生长功能成分研究”,青海牛必乐攻关高寒农牧区的“耐盐碱饲用高粱分子选育技术”,为生态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赋能。
从合作维度来看,高新技术集群锚定四大特色产业,第二批申报的8个高新技术项目(占全省30%),全面覆盖盐湖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四大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瞄准“卡脖子”环节开展攻关,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加速构建“研发在高原、应用在全国”的创新辐射格局。
生态构建,立体化创新网络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5年一季度,西宁开发区在创新生态建设上多点开花,构建起“平台支撑、资金赋能、主体培育”的立体化创新网络。
在西宁开发区,青海新认定6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覆盖生物资源、清洁能源、特色农牧等领域的成果转化链条,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搭建关键桥梁。
同时,资金杠杆撬动了创新活力,在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西宁开发区3个技术创新项目(占全市60%)、2个信息化项目(占全市50%)获批,并通过“创新券”“风险补偿”等配套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4户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青海时代新能源建成全省首个智能工厂。
下一步,西宁开发区构建“核心引领、多极支撑”发展格局,重点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打造“青字号”特色品牌,大力实施“四区协同”战略,通过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布局、强化政策协同,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引擎,为西部创新驱动提供青海范式。
(记者 文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