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过度留痕:粉墨登场的各种新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同政治生态中的毒瘤,侵蚀着党的健康肌体,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阻碍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顽强的意志和空前的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容易纠治的问题,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为阻碍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坚决纠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

文山会海

一些地方和部门热衷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导致大量文件和会议泛滥成灾。文件内容空洞、照抄照搬上级文件,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却要求层层传阅、逐级签字背书;会议层层套开、重复召开,参会人员疲于应付,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难以取得实际成效,基层干部无暇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工作,严重阻碍了政策的落地生根和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工作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无法真正推动事业发展。

过度留痕

在工作中过度强调痕迹管理,将填写表格、撰写总结、拍照留痕等作为工作落实的主要衡量标准,而忽视实际工作效果。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还可能导致他们为了完成形式上的要求而弄虚作假,使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反映工作的真实情况和实际成效,违背了痕迹管理的初衷,损害了工作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频繁检查考核

检查考核本是督促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地方和部门检查考核过于频繁,且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检查组频繁深入基层,要求提供大量材料和数据,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无暇专注于实际工作。同时,一些检查考核过于注重形式和表面文章,忽视实际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甚至存在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现象,无法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使检查考核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不担当不作为

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面对矛盾和问题选择回避、推诿,不敢决策、不愿负责。这种行为在关键时刻和重大任务面前表现得尤为突出,导致工作停滞不前,错失发展机遇,严重影响了党的事业推进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担当不作为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整治。

弄虚作假

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追求政绩、应付考核,不惜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在统计数据、工作成果等方面造假,掩盖真实情况,向上级和群众展示虚假的“成绩”。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原则,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误导了决策,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极大危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极端表现,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和惩处。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源剖析

党性修养不足

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党性修养不足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部分党员干部在长期的工作中放松了对自身党性修养的锤炼,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逐渐偏离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他们不再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追求个人利益和私利,忽视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需求。这种党性修养的缺失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无法真正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政绩观扭曲

正确的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价值导向,而政绩观的扭曲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一些党员干部过于追求表面的成绩和短期的政绩,将个人的升迁和荣誉置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他们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做表面文章,忽视实际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对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考量。这种扭曲的政绩观驱使他们采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方式,以获取上级的认可和提拔,严重违背了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损害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

群众观念淡薄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观念淡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不关心群众的冷暖和疾苦。他们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不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导致决策和工作脱离实际,无法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这种群众观念的淡薄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容易脱离群众,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党的执政基础,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

监督执纪不力

监督执纪是确保党员干部廉洁从政、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保障。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监督执纪存在薄弱环节,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发现和查处不够及时、不够有力。监督机制不完善,存在监督盲区和漏洞,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心存侥幸,敢于顶风作案。同时,执纪不严、问责不力也使得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甚至在某些领域和环节滋生蔓延,破坏了党的纪律和规矩,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制度执行不严格

制度是规范党员干部行为、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保障,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制度的执行不够严格,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一些制度成为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其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制度执行不严格的情况,使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了滋生的土壤和空间,一些党员干部可以轻易地绕过制度的约束,采取不正当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损害了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影响了党的作风建设和事业发展。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

损害党的形象和公信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形象和公信力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存在,使党的决策部署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走样,无法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导致群众对党的信任度下降,党的形象受损。当基层干部为了应付频繁的检查考核而疲于奔命,无暇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时,群众就会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对党的整体信任和认同,削弱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阻碍党的事业顺利推进。

阻碍政策落实和事业发展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在政策执行环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严重阻碍了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一些地方和部门热衷于搞形式、走过场,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文件传达、会议部署等表面工作上,而忽视了对政策实际执行效果的监督和评估。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工作方式,使得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层层衰减,甚至出现“中梗阻”现象,无法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导致党和国家的事业在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推进缓慢,错失发展机遇,影响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各项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浪费资源和精力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存在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无端浪费。为了应对频繁的检查考核,基层干部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材料、填写报表、迎接检查,这些工作往往与实际业务脱节,无法产生实际价值。同时,文山会海现象也耗费了大量办公资源,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这种资源和精力的浪费不仅影响了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也削弱了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资源无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浪费。

影响干部作风和工作积极性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滋生蔓延,对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和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使一些干部逐渐养成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丧失了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面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一些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可能会感到心灰意冷,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产生消极怠工情绪。这种不良风气在干部队伍中的传播,不仅会降低整个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执行力,还会影响党的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使党的干部队伍难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阻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策略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性修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是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本之策。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培训等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根基。同时,加强党性锤炼,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加革命传统教育、警示教育等活动,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深刻触动,牢记党的宗旨,坚守初心使命,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侵蚀,从根本上转变工作作风,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

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执纪问责。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加大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监督力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党内监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专责监督作用,拓宽监督渠道,鼓励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对发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持“零容忍”,严肃执纪问责,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形成有力震慑。通过严格的监督和问责机制,让那些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党员干部无处遁形,使其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倒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规范自身行为,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发生。

严格制度执行,规范工作流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将制度执行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执行不力的进行严肃问责。同时,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严格制度执行和规范工作流程,堵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制度漏洞,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推动党的事业高效、稳健发展。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担当作为。选人用人是风向标,直接影响干部队伍的作风和士气。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应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考察干部的实际工作表现和群众口碑,优先提拔重用那些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让那些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干部没有市场。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他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通过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党的事业,在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事业,必须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措施加以整治。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完善监督机制、严格制度执行、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等多方面的努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定能有效根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为党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作风保障。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为上海市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原标题:《警惕各种改头换面的新形式主义》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顾勇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