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湖北宜昌国企改革成绩亮眼

今年以来,湖北省宜昌市国有企业捷报频传: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全国第一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湖北兴福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湖北省国资体系内科创板上市“第一股”。

亮眼成绩是宜昌国企改革的生动缩影。数据显示,2024年,宜昌国有企业(含县市区)资产总额突破7000亿元,营收1861亿元;创造利润84.62亿元,工业总产值1105.14亿元,分别占湖北省市州国企的40.35%、66.35%,均居湖北省第一位。

在位于长江之滨的宜昌,一场静水流深的国企改革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宜昌市属国有企业通过战略重组、科技赋能、机制创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塑造产业优势

走进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万亩茶园延绵起伏、绿意盎然……邓村产茶历史已有1700多年。

宜昌是茶叶大市,但不是茶叶强市。宜昌茶产业存在公共品牌不响、茶科技不强、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

从大到强,宜昌茶产业如何破题?宜昌组建宜茶集团,以市场化方式整合茶产业资源,深入挖掘当地红茶的历史文化价值,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出一系列高品质的产品。同时,积极拓展市场渠道,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销售网点,还将产品远销海外,让宜昌红茶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做大龙头、做活市场,不仅提升了宜茶集团的市场份额,也带动了当地茶农增收,促进了整个茶叶产业链的发展。

“我们全力打造的公用品牌‘宜红工夫茶’,品牌价值达到45.84亿元,位列‘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TOP50’第25位。”宜茶集团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付俊鹤介绍,2024年宜茶集团实现销售收入9.67亿元,同比增长38.7%。

宜昌坚持围绕战略部署产业、围绕产业布局企业、围绕企业配置资源,加强行业资源整合和企业间专业整合,推进国有资源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先后围绕旅游目的地建设、引人聚人、粮食安全、乡村全面振兴等战略的实施,组建三峡文旅集团、三峡人才集团、宜昌粮食集团、宜昌茶业集团、三峡设计咨询集团,通过增资扩股将三峡机场变为地方国有控股企业。

“整合重组后的宜昌国资国企,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关键行业领域的影响力明显加强。”宜昌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黄智华介绍,2024年宜昌市出资监管的7家企业中,有4家营收超过百亿元。

宜昌还以重点国企为链主,聚企成链、聚链成群,打造“上下楼即为上下游,产业园即为产业链”的“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2024年,宜昌市属国企通过以投带引、股权合作、资源配置等方式,招引链上项目21个,协议投资586.85亿元,促成万华、多氟多等头部企业重磅项目落户。

企业追高逐新

酵母乳在仪器中高速旋转,经过酶解、分离、干燥等程序,粉末状的酵母蛋白应运而生。在安琪集团蛋白质营养与调味技术中心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忙着做酵母蛋白提取试验。

“我们自主开发的酵母蛋白在2023年底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列入新食品原料目录,这是微生物领域第一个获批的蛋白原料。”安琪集团总工程师张彦介绍,酵母蛋白的研发利用标志着公司在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大食物观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突破酵母蛋白“卡脖子”技术,安琪集团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去年10月,我们开发的一款酵母蛋白新品一上市就受到市场欢迎,两个月实现销售额400万元。”张彦说。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科技原始创新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宜昌国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安琪集团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创建名单;兴发集团入选“双百企业”名单;兴福电子、宜化股份等4家企业入选“科改企业”名单。2024年,宜昌市属国企研发经费投入28.57亿元,同比增长13.3%。

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安琪集团牵头组建全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宜昌国企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湖北省级科研平台38个;2024年,新增授权专利284件,国外授权专利增至108件,新立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19项。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安琪纽特入选“国家标准创新型企业”,宜化矿业杉树垭矿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宜化化机、建夷检测等5家企业被评为湖北省第六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宜昌大桥集团、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宜昌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琪集团2个项目、宜昌城发集团1个项目获评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激活人才引擎

改革的关键在“人”。宜昌国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清单化授权,留足向上生长的空间。聚焦企业最关注的投资决策、中层干部管理、薪酬分配、中长期激励等重大事项,放权放手更放心,授放权24项,出资人监管事项一次性减少42%。持续推进竞争上岗、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扩面,坚决打破“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铁交椅”,集团总部人员精减达16%,733名经理层成员全部实现市场化选聘、任期制和契约管理。

同时,宜昌通过激励人才持股等措施,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我们每年都有重大技术和重点新产品奖励制度,集团的一二期股权激励中,研发人员占比达35%左右。”张彦介绍,安琪集团正不断优化研发激励机制,重点打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谁创新、谁受益”的创新氛围让安琪集团聚集了近千人的研发团队。安琪集团生物催化与酶技术中心副总经理郑贤良是山东人,从海外毕业后选择留在宜昌,他获得了两次重大新产品奖励,同时还享受了两次股权激励政策。

今年,宜昌将进一步培育高水准创新生态,进一步鼓励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等激励制度。“国企改革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为宜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黄智华说。(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 柳 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