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两大跨国巨头称霸GLP-1市场,国产减肥药的机会在哪?

吃药减肥正在催生一个千亿级别的黄金赛道。高盛曾预估称,到2030年,全球抗肥胖症药物的市场规模可能会增长到约1000亿美元。在这条热门赛道,除了诺和诺德、礼来两大巨头你追我赶,另一边是包括更多中国药企也已跑步进场,展开竞速。

国内已经有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和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两款GLP-1药物正式获批减重适应证。在研管线层面,2025年以来,翰森制药、联邦制药等国内药企的自研减肥药管线获得跨国药企巨头青睐,通化东宝、甘李药业、歌礼制药、众生药业等国内药企减肥管线进展也始终吸引着业内的注意力。

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是,这些布局减肥药赛道的国产药企到底还能分得多少减肥红利?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国内减肥药仍然是蓝海,但从研发端来看,呈现竞争激烈的状态,未来只有真正具备差异化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两款国产GLP-1减肥药已上市,竞争优势在哪里?

2024年6月,诺和诺德的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在国内获批。同年7月,礼来的替尔泊肽减重适应证也在国内获批。事实上,在两大GLP-1明星减肥药获批之前,两款国产GLP-1减肥药已经批准,分别是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和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前者是国内首款获批减重适应证的原创新药,一天三次注射,后者则是生物类似药,一天一次注射。

两家企业并未公开披露自家GLP-1减肥药的具体销售额,但从行业或减重人群的感知度来看,两款药物相较于国际巨头依然有不小的距离。澎湃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减重人士称,虽然自己使用了GLP-1减肥药,也提前做了功课,但并不知道还有国产减肥药的选项。也有减重领域的临床医生提到,其所在的医院以两款进口减肥药为主,并没有引入国产减肥药。

有行业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指出,目前已经获批的国产GLP-1减肥药,仍然属于第一代的GLP-1药物,使用频率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与司美格鲁肽或者替尔泊肽这种两周一次的产品竞争相比,竞争优势并不大。那么,在两大明星品种的包围之中,同为GLP-1药物的国产减肥药靠什么制胜?两家国产药企在给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中也强调自家产品的特定优势。

仁会生物强调自身产品在肥胖的备孕患者、肥胖的青少年等人群的安全性。该公司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公司的贝那鲁肽是基于中国肥胖患者的疾病特点来开发的,比如相比欧美人群,在更低的BMI下,中国肥胖患者的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会更高;比如中国肥胖患者以内脏脂肪高的苹果型肥胖为主。在商业化的初期阶段,公司将精准定位对产品有刚性需求的患者群体。基于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聚焦对药品副作用敏感、对安全性格外关注的人群,比如肥胖的备孕患者,比如肥胖的儿童青少年。

仁会生物介绍,与单纯超重/肥胖患者相比,肥胖的备孕患者控制体重的重要性、迫切性更加明显,更在意用药安全性。贝那鲁肽是一款全人源GLP-1,生殖安全性高,并且半衰期短,停药后即可备孕。儿童青少年人群处于生长发育重要阶段,药物的选择尤其注重安全性,同时关注药物的治疗周期,减肌占比,以及是否会带来情绪问题。贝那鲁肽治疗周期3个月至4个月,反弹率低,对肌肉的影响小,上市至今未见抑郁等情绪障碍不良事件,符合儿童青少年减重的治疗需求。

无论是诺和诺德还是礼来,其GLP-1减肥药都曾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谈及公司在减肥药方面的优势,华东医药向澎湃新闻记者强调了自身的生产供应能力。华东医药认为,具备成熟的产能和成本优势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例如公司利拉鲁肽注射液和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等GLP-1产品均为自主生产,目前公司的司美格鲁肽,规划在公司位于杭州钱塘区江东项目二期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公司可随着研发进度的推进以及产品后续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进行产能规划,以保证市场的稳定供应。

当然,现有产品的竞争壁垒依然有限,两家国产药企也在强化减肥药赛道的布局。华东医药称,公司还布局有在研的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HDM1002、双靶点激动剂HDM1005、长效三靶点激动剂DR10624等。仁会生物提到,公司正在推进贝那鲁肽儿童青少年减重的开发,希望成为未来青少年减重的理想药物。

减肥药是下一个“卷王”赛道?怎样才算差异化?

两大爆款明星产品在前,减肥药这条黄金赛道俨然成为一众药企的标配,也成为部分药企转型发展的新出路。

国内疫苗龙头企业智飞生物早在2023年就宣布收购创新生物制药企业宸安生物,取得其51%的股权,后者拥有重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等管线。2025年3月,智飞生物再次公告称,拟以现金5.93亿元对宸安生物实施增资,取得后者51%的股权,对其实现控股。

2024年9月,原本发力丙肝、新冠等领域的歌礼(1672.HK)宣布进军肥胖药物领域,核心管线是ASC30,是首款也是唯一一款既可每日一次口服也可每月一次或更低频率皮下注射的用于治疗肥胖症的试验阶段小分子GLP-1激动剂。3月31日,该公司宣布ASC30在美国Ib期试验取得积极期中结果。

站在药企角度,之所以愿意真金白银砸向减肥药赛道,看中的也是仍待开拓的市场。华东医药向记者指出,尽管诺和诺德、礼来等跨国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庞大的减重需求远未被满足,尤其在用药可及性、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仍存在临床痛点,加之GLP-1药物在心血管保护等领域的潜在价值尚未完全释放,这为国产药物提供了差异化的竞争空间。拥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更优安全性且能够综合获益的口服、长效、多靶点的国产GLP-1药物将会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减肥药受追捧的情况,很容易让业内人士联想到前些年在肿瘤领域大火的PD-1类药物。那么,以GLP-1药为代表的减肥药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红海领域?对此,方正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周超泽认为,GLP-1类药物与PD-1肿瘤药市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方面,相比较肿瘤,减重面对的人群规模更大,即使按照现在进入医保的降糖版司美格鲁肽的价格体系来看,其市场体量也远远大于PD-1肿瘤药。另一方面,减重药物具备消费的属性,更偏向于C端应用,在药店、电商等渠道的销售,可以大大增加其推广的范围。

“GLP-1减肥药的市场可以参考玻尿酸市场,每个消费者肯定希望用到效果更好的产品。”周超泽认为,当前,减肥药并非一个红海市场,但如果布局这一赛道的企业,仍然处于非常早期,且是GLP-1单靶点这样的产品类别,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周超泽分析指出,多靶点减肥药已经是当前的一个方向,国内已经有多家药企在进行中,如果一家企业已经有产品处于三期临床阶段,未来就可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如果研发还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则需要有其他亮点,比如延伸到三靶点等更多靶点,做出更好的疗效,比如做出患者依从性更好、生物利用度更高的口服药物,也有可能成为引爆市场新的增长点。此外,减重疗效的进阶也对药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减脂也要增肌,国内已经有药企走在前面,今年值得期待一些积极数据读出或重磅的对外授权交易出现。

中信证券首席医疗健康产业分析师陈竹认为,目前确实很多企业在布局减肥药赛道,但减肥药还有很多可以做差异化迭代的地方,比如防止体重反弹、减少掉肌肉。企业应该从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出发,如口服小分子成本低、比较便利,目前国内企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

当然,国内药企也并非完全乐观。仁会生物认为,目前我国获批用于肥胖症治疗的药物仅有5种,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多为新近获批,减重药物治疗渗透率极低,市场端来看仍是蓝海。但在研发端,国内药企在研管线集中在GLP-1靶点,同质化较为明显,可能部分早期项目甚至未立项就已经面临“未来过剩”的风险。

此前也有国内药企研发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虽然减肥药很火,但也要跟公司现有的管线或业务进行协同思考,不能贸然进入一个完全没有积淀的疾病领域。如果要进入,像跨国药企一样,通过买管线或者达成商业合作会是一个风险更低的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减肥药的患者端需求正在变化,未来可能只有更新一代的减肥药才能赢得市场。

澎湃新闻记者 李潇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