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白鹿学人访谈》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陆菁:温州人擅长“经济学”


《白鹿学人访谈》近日走进浙江大学求是园,访谈白鹿学人、温州鹿城籍经济学家陆菁教授。


作为研究国际经济学的学者,陆菁的身影常在国内外高端智库论坛、家乡“温州政协·学思讲坛”等专题讲座上出现。陆菁很愿意分享自己学术之旅和与家乡的不解情缘。






人物名片

陆菁,温州鹿城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家族学风浓厚数学细胞活跃



记者:陆教授,您是温州鹿城人,能不能分享下您对家乡的印象?


陆菁:我的祖父曾在鹿城解放南路71号开了家“同人和”的食品店,经营老酒、酱油、米醋等,当时温州知名食品店有 “五味和”,祖父与朋友们年轻时在平阳聚会,立志在温州各地开出9家“和”字号食品店。


我的家族学风浓厚,数学细胞活跃,著名数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陆善镇是我堂叔,著名数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谷超豪的母亲陆仲帧女士,也是陆家人。家父陆善炘和堂叔陆善镇同一年高考,当时堂叔考上了华师大数学系,父亲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


家母是苏州人,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两个年轻人在北方认识,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成家。漂泊在东北的南方“青椒夫妇”逢结婚生子都会回到故乡。我于是就在鹿城出生,满月之后再辗转去了大连。


有记忆后第一次回到故乡是1984年的寒假,举家回来过年,那时我刚上初一。我们从大连出发,乘船、换船,在海上漂了61个小时,才经上海抵达温州。归乡的船只沿着瓯江缓缓而上,烟雨蒙蒙,两岸山清水秀,宛若仙境,印象尤为深刻,甚至在四十年后的今天,对温州的第一印象依然记忆犹新。

骨子里有温州人的基因



记者:您考大学时,出于什么考虑报考外贸专业?


陆菁:因为父母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我从小学至高中,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读下来,大学考到苏州大学攻读工业外贸专业,硕、博在浙大完成,专业为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为何选择外贸专业,与时代背景以及家学传承有密切关系。当时已经改革开放,大连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有“北方小香港”之称,对外经济贸易交流活动非常多。大连理工大学是新中国第一个中美合办MBA的学校,在校园里我们家与美方外教住得不远,在节庆活动时经常有接触。家母教授最早几届的中美合办MBA学生的统计学,让我对商科有了感性认识。教师家庭成长的孩子多半博览群书,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中学时代的我就理所当然地确信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之路。


在高考前一年,大连轰轰烈烈举办第一届国际服装节,身为高中生,还是敏锐感觉到开放的春风来了。当然也可能跟温州人的血脉、基因传承密切相关,我对商业、金融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高中的时候,我有时给同桌的男生讲宏观调控,他数学特别好,却不太能理解经济体系。后来这名男生高考成绩全市第一,考上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在选专业的时候,我决定按照内心的想法选择感兴趣的领域。有意思的是,工业外贸作为当时一个新兴专业,尚未独立,还归属于工学。并且,工业外贸专业也是偏向于工科,研究方向主要是机械设备的进出口。所以我本科学位是工学学士。

温州是数学之乡,温州人普遍非常聪明和勤奋,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独特的商业才智,精于经商,擅长“经济学”,也特别适合学经济学研究。在我们经济学院的教授和学生当中,温州人的比例非常高,温州籍学生也很优秀。


最难忘的是“走万里路”



记者:您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部项目等30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两项。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最难忘的是什么?


陆菁:经济学是理论和应用结合的学科。通俗讲,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我最难忘的还是实地调研中“走万里路”,我曾去过中国最高的海关、海拔近5000米的红其拉甫海关,那里地处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帕米尔高原,所在口岸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唯一陆路进出境通道。我还走访过五个边境省、自治区的沿边边境口岸,以及沿海主要航运海港。

掌握一线的信息,才能更好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更难、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一线调研和观察,结合当前形势,精准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时候一些建议和意见,在当时有的人可能觉得有些激进,但被后来发生的事情证实是科学、正确的,最后被吸收并实施。


底气来自一线调研,还来自长期广泛地且深度阅读新闻、政策。在我的家族,读书是一种本能。我广泛涉猎历史、人文、哲学、政治、旅行等书籍,当然更多的是经济专业书籍。我喜欢看人文书籍,历史是不断重演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视野更广阔,让专业咨询建议更加有的放矢。


社科是“软件”支持技术发展



记者:现在有种说法是文科式微,不如理工科有用,您怎么看?


陆菁:理工科是研究微观技术,它的发展是加速度直线向前的,不会走回头路;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机制、政策及其演化规律,它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形不断上升的特征,甚至有时候会回过来重新反思,最后不断地比较,让一个先进的制度来替代传统的制度,来匹配、支持技术的发展。


人文社科其实是整个社会运作的软件,而理工科是社会运行的硬件。软件、硬件,两个都不能少,两者需要紧密融合。深化人文社科研究,可引导包括工程技术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互为渗透,融合发展。数学和经济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是数学高手。如果数学没学好,读经济学会很痛苦。

温州人潜藏着真实实力



记者:您对温州正在进行的“强城行动”有何建议?


陆菁:一直以来,温州的GNP(国民生产总值)是远远大于温州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记得几年前我去义乌小商品城调研时,就专门访问过义乌温州商会。义乌是国际小商品之都,实际上有20多万温州人在此经商。我还去印尼考察过青山工业园,温州的青山集团将原本不到千人的渔村,建成拥有大型码头、燃煤电厂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可容纳超过10万产业工人的世界重要镍生产基地。可以说温州人的真正实力是潜藏的,在澎湃商潮之下全球涌动。


我和团队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我们到各地调研的时候,都会和当地的温州商会联系。比如,我们到新疆,就和当地温州商会探讨温州人、浙商如何参与“一带一路”边贸和中国-中亚区域经济和产业合作。


由于受到地理的限制,温州直接的经济腹地有限。我们还需进一步用好温州人的全球网络,我们不认为货物贸易要以数量论英雄,要看到温商在欧洲的网络带动了大量进口,撑起了温州本地传统产业制造业持续性的发展。借助温州人强大的海外网络,可以和温州现有的新兴产业进行对接,实现新兴产业在海外的一个全链条的发展。


“强城”的支撑在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利用温州人的全球网络资源,赋能温州企业的国际化,是我们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以包容环境推进社科发展



记者:鹿城人文底蕴深厚,在加快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中如何更好地协同推进“社科强市”?


陆菁:理工科教授的年龄,往往比人文社科教授年轻。并且,理工科学者越年轻,他的创新会越强,而人文社科学者,往往要积淀更长的时间,才能够出成果。文科产出甚至很残酷,思想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把人文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起来,可能不适合用管理工业制造的方式去过度激励、干扰,要用包容的态度和环境,帮助学者成长,推进社科赋能行动,为加快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创造良好氛围,为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晚报记者 王乐乐 王若江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