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对抗战题材竖屏微剧的创作与审核划出红线。提示要求,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要落实监督责任,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等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
以小体量叙事撬动社会情感共鸣,以短剧描摹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微短剧已经成为表现家国情怀的新载体。一个个短平快的镜头,让那段不容忘却的民族记忆以更易感知的方式,呈现在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面前。然而,利益驱动下,个别创作者把历史战争简化为脱离实际的“神功”表演,将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解构为插科打诨的喜剧情景,甚至将民族的存亡大事矮化为家族的复仇戏码。流量粉丝涨上去了,真金白银赚到手了,但历史苦难的沉重性被消解了,战士与百姓英勇献身的意义被弱化了。种种乱象,稀释了作品本应承载的深沉情感和巨大意义,非但谈不上对先烈的致敬,简直就是对抗战精神的亵渎。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付出3500万人伤亡代价铸就的血色丰碑,其艰苦卓绝和伟大胜利不容任何戏说和歪曲。任由抗战“神剧”在短剧领域蔓延,无疑会误导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那段烽火岁月的认知,严重有损历史的严肃性、英雄的崇高性。发布《管理提示》,是以鲜明的态度矫正“神短剧”背后扭曲的创作理念和浮躁心态;压实管理部门与行业主体责任,是倒逼创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列出创作禁区,则为短剧扫除了荒诞情节,确保抗战题材短剧不沦为博眼球的娱乐快餐。
抗战剧不是不能拍,而是要扎根历史土壤、拍出精神锋芒。无论抗战长剧还是短剧,都应该恪守尊重历史、致敬英雄的创作原点,让每一段剧情都经得起岁月和理性的检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抗战题材经典作品再度登上荧屏。其中,“顶流”《亮剑》的重映又在社交平台掀起了网友的回忆潮。这部经典抗战剧“不老”的密码,不是主角李云龙有什么“神功奇技”,而是他不怕牺牲、不畏强敌的战斗意志和坚韧不拔、必定胜利的精神;也不是“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而是战士们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和赤诚滚烫的家国情怀。
数据与流量算不出抗战精神的价值,戏说与娱乐承载不起民族记忆的重量。战士们没有刀枪不入的“金身”,抗战过程远不是“神剧”里那么轻松。给抗日短剧立规矩、明底线,是为真正优质抗战题材的涌现拓宽道路。只有沉下心去了解那些不屈的抗争、执着的坚守、悲壮的牺牲,才可能创作出真正深植历史肌理、传递英雄光芒的精品力作。也唯有跳出娱乐化的窠臼,抗战短剧才可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艺桥梁,为守护民族精神的航标贡献力量。
(北京晚报,作者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