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叶圣陶《稻草人》:中国儿童文学第一书,语文学科第一人

“语文”这个名词和科目最初的提出者是叶圣陶先生,他也是第一个开始创作儿童文学的中国作家。

鲁迅在《〈表〉译者的话》中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叶绍钧就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的原名,他以圣陶为笔名创作了很多作品,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而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叶圣陶是拓荒者,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第一人。《稻草人》是中国的第一部童话故事集,时间最早,但令人惊讶的是,它的高度竟也是最高,即便今天读来,仍然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智慧和感动。

《稻草人》于1922年6月7日写毕,并不是叶圣陶创作的第一篇童话,在艺术上更趋于成熟,深受大家喜爱。1923年,商务印书馆集结出版叶圣陶刊载于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周刊的数篇童话,即以“稻草人”为书名。

近百年来,叶圣陶的童话以浪漫丰富的想象和对现实的深切关怀,慰藉着一代代中国孩子的心。2020年4月,《稻草人》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是今天小学生们的课外必读书。

富有同情心,却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故事

我们先说说《稻草人》这一篇。稻草人是乡间的农人为了保护农田造出来立在田里的,他是什么样子的呢?

作者写道:“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

叶圣陶的文字非常精到,极富美感和韵律,这一小段描写将稻草人的形象刻画出来,又富有生趣。

稻草人是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其实说是观察者、见证人更加准确,故事用稻草人的眼,发现了现世人间的一幕幕悲剧。

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个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老妇人,她长年累月费力耕种,才还清亲人的丧葬费,接着又闹洪水,她的眼睛哭坏了,今年就盼着庄稼能有个收成。稻草人同情她,希望她能笑一笑,尽心守护她的庄稼。可是他发现了会毁坏庄稼的小飞蛾,又无法告诉老妇人。

在夜里,稻草人还看到一个渔妇给生病的儿子捕鱼,好给他熬粥喝,可是他的儿子咳嗽着要喝水又没有人照顾,渔妇又累又心焦。

渔妇终于捕到了几条鲫鱼,扔在木桶里。稻草人听到鲫鱼的求救声,它眼看就要死了,在用力向上跳,想逃出去。

稻草人很为鲫鱼难过,但他一动不能动,没法帮它,他也很为难,要是渔妇失去了鱼,就没法给病孩子做粥了。

稻草人正在难过,又看见一个女人站在河边,跳河寻死,她的丈夫赌输了钱,要把她卖掉。稻草人想要救她,可也是无能为力,他悲痛得昏了过去。

第二天老妇人来到田里,发现她的庄稼都毁了,放声大哭,人们劝她,发现稻草人倒在田地间。

《稻草人》创作的年代,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局面,军阀割据,列强环伺,欲吞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更是悲惨。

商务印书馆《稻草人》初版封面

叶圣陶1919年加入北京大学“新潮社”,开始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1921年,他与周作人、茅盾、郑振铎等人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认为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

在此背景下,叶圣陶将他的现实主义追求也实践在童话的创作中,同时结合浪漫的幻想,营造了一个既富美感,又满怀现实关怀的童话世界。

年轻的叶圣陶

同情的眼泪是人们丢失的最珍贵的东西

叶圣陶的童话背后是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这个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性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贫穷、不平等、歧视、虚荣、贪婪、暴力,这样的词可以一直罗列下去,而且似乎人类社会只要存在,这些问题就永久存在,而并非一时一地的问题。童话为什么要写这些?为什么要让天真的孩子读这样的故事?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说:“人生是最美丽的童话。”但安徒生却也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凄美的人间悲剧。

叶圣陶的童话创作受到过安徒生的影响,但他的故事却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地上的天真的悲歌。这些悲歌来自人们的现实生活,孤苦的老农妇、辛苦的渔妇、走投无路的女人、小鲫鱼,他们都是穷人、弱者。在这些童话中,作者对弱者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对强权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稻草人》中有一篇童话《眼泪》,创作于1922年3月19日,故事说有一个人要寻找一样丢失很久的东西,他各处都找遍了,有个快活人也帮他找,怎么也找不到。后来他发现自己要找的是眼泪,可是眼泪的种类太多了,又都不是他要找的那种眼泪。最后,这个人遇到一个孩子,这孩子为被人杀死的鸡流泪,这正是这个人要找的眼泪——同情的眼泪。

这个故事没有《稻草人》有名,但我觉得这寻找同情的眼泪的人很有作者的影子。这个人手捧着珍珠一般的眼泪,想:“许多人丢失的东西,现在让我给找着了。把这同情的眼泪送还给他们是我的责任。”

这仿佛就是作者的宣言,也是这些美丽的童话要带给我们的最核心的东西,《眼泪》对于理解《稻草人》的整个思想,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童话很有帮助。

同情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品质,它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让我们看到这世间的不美好。稻草人是众多富有同情心又无力改变现状的人的代表,他同样弱小。但当更多的人找回了同情的眼泪,这其中总会有能力强的人,他便能够去改变这世间的不美好。

郑振铎在给《稻草人》写的序里说:“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可以说是应该的。他们需要知道人间社会的现状,正如需要知道地理和博物的知识一样,我们不必也不能有意地加以防阻。”

魔镜中未来美丽而生趣盎然的田野

在《稻草人》中有一篇故事《克宜的经历》,讲一个农家孩子克宜要去城市生活了,因为邻人告诉他们城市的生活比乡村更快乐。克宜和田间他朝夕相处的各种自然生灵告别,在路上他救了一只蜻蜓,蜻蜓送给他一个可以照见事物未来情形的魔镜作为报答。

在城市里,克宜在店铺当学徒,在医院里做练习生,在戏院里当职员,他拿出魔镜照周围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景象:这些人“瘦得只剩皮包着的骨头,脸上全没血色,灰白到足以惊怕”,“他们的腿和脚都有点异样,又细,又小,正像鸡的腿脚”。

在城市里有钟表、电灯、电车,但克宜找不到有香气的泥土、飞鸣的鸟儿、带着花香的风。以前他醒来眼前总是特别明亮的,但现在的清晨却是黯淡的。

医院里的人发出病痛的哀号,戏院里的人努力向旁人展示自己的高雅和闲适,在克宜的魔镜里他们的未来都一样的可怕。

克宜奔回了他的家乡,晨风、阳光、鸟儿、田间种的各种东西都热情地欢迎着克宜,他拿出魔镜,照出将来美丽而富有生趣的田野。

在叶圣陶的童话中,对乡土自然的热情赞颂和对城市文明的担忧经常出现。对城市生活的描述虽然隔着久远的时间,但却和我们当下的生活感受能够相通。那些戏院里虚伪的城市人不是还处处出现在今天的生活里吗?

今天的城市文明走得更加遥远了,人们的未来究竟怎样呢?克宜魔镜中未来的田野实现了吗?一百年后的今天,克宜的经历还在给我们启示,或许要跟随他的脚步奔回家乡。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让人着迷的美丽世界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里,只是微笑,有时做很好看的舞蹈。绿草上滴了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耀人眼睛。溪面铺着萍叶,矗起些桂黄的萍花,仿佛热带地方的睡莲——可以说是小人国里的睡莲。小鱼儿成群来往,针一般的微细,独有两颗眼珠大而发光。”

这是叶圣陶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的开篇,这是多么精细美妙的描述啊,我们一下就被带入一个色彩缤纷、生趣盎然,又极富童心的世界。

艺术上的美感是叶圣陶童话的重要追求,作者不愧为语言艺术家,他的描写细腻生动,童话的语言又十分浅明,正适合儿童阅读。

做过小学教师的叶圣陶对儿童的心理和语言也是熟悉的,描写儿童的口吻和个性也十分贴切。

“春风来了,细细的柳丝上,不知从什么地方送来些嫩黄色。定睛看去,又说不定是嫩黄色,却有些绿的意思。他们的腰好软呀!轻风将他们的下稍一顺地托起,姿势齐整而好看。默默之间,又一齐垂下了,仿佛小女郎梳齐的头发。”

初春时刚发芽的柳枝的颜色和姿态,不知道还有没有比这段描写更别致生动的了。这样的文字在故事中随处可见,整个阅读过程充满着美的享受。

“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这是茅盾对叶圣陶童话的评价。

叶圣陶的童话没有离奇惊人的情节,但却因美,因同情,因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照,而产生令人品性升华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切伟大作品都共同具有的,中国儿童文学的肇始之作便具备了这样的高度,真要让人叹服。

安徒生的童话固然也好,但毕竟是翻译文学,经过了不同语言间的转换,其中必会流失语言文字的味道,而上世纪初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实践努力,奠定了典雅的现代白话文的美感基础,是中文母语学习最丰富的语言材料。

无论从语言学习还是从对本国历史社会文化的了解,都让我们不能忽视我们自己的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