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州文旅】
最美人间四月天,全民阅读正当时。4月20日,值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暨2025年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到来之际,扬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充分发挥江苏省专业儿童图书馆的示范引领作用,紧抓朱自清散文《背影》发表百年的重要契机,联合史可法纪念馆(朱自清故居)、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扬州城市旅游推广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万卷书途——追忆《背影》百年故情”研学活动,特邀朱自清先生的嫡孙朱小涛老师,带领45名少年儿童踏上“百年背影”主题研学之旅。这场由扬州市文广旅局主办的沉浸式研学活动,以文学经典为舟、扬州非遗作桨,在历史与现实的激荡中,为少年儿童的文化传承写下生动注脚。
少图觅《背影》
故居寻自清

活动伊始,同学们在市少儿图书馆的书架间搜寻朱自清《背影》的各种版本,用指尖划过父亲蹒跚的背影插图,深切感受那份深沉的父爱。9点,随着“万卷书途,追忆《背影》”这一嘹亮口号响彻少儿图书馆上空,45名少年儿童踏上了研学之旅。清晨的安乐巷27号,朱自清故居的门扉被一双双小手轻轻推开。孩子们满怀期待地走进这座古朴的院落,眼中闪烁着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与好奇。故居内,每一件展品、每一幅照片都仿佛在诉说着先生的生平事迹与文学成就。此次研学之旅的首站选定朱自清故居,初衷在于通过这种“文学场景复原”方式,使文学经典从课本跃然纸上,让少年儿童身临其境地融入具象的时空之中。

非遗绎《背影》
扬州情意绵

告别朱自清故居,孩子们前往少堂书场。为纪念《背影》发表百年,并表达扬州人民对朱自清先生的深切缅怀,此次“万卷书途”研学活动,生动展现了扬州曲艺独特的乡土魅力,通过“扬州评话说背影、扬州清曲诉衷肠、非遗雕版印背影、雅集共思品背影”四个环节,立体化地呈现了《背影》的情感底蕴与艺术风采。少年儿童从“听故事”到“刻情境”,从“唱情感”到“思文化”,从“欣赏曲艺”到“雕版印刷”,全方位、全感官沉浸其中,实现了“观赏、演绎、创作、反思”的全链条互动。孩子们领略了文学经典与扬州非遗的融合之美,油然而生对亲情、传统文化及城市文化脉络的深层共鸣。朱自清嫡孙朱小涛老师评价,这种“文学经典扬州本土化”探索,为讲好扬州故事开辟了新维度。


小涛忆祖父
车站诵《背影》

此次研学的高潮定格在浦口火车站。在站台旧址,朱小涛老师向孩子们娓娓道来朱自清的求学之路、为人之道以及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不仅深刻领悟了《背影》中的情感内核与思想精髓,更被朱自清先生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深深打动,他们纷纷表示要以朱自清先生为榜样,传承和发扬他的爱国精神,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中。随后,朱小涛老师带领孩子们站在他曾经种下的橘子树前,重温文中的“买橘送别”片段,这不仅是对祖父文学意象的传承,更是亲情的绵延与家风的弘扬。在《背影》课文墙前,他与孩子们共同诵读《背影》。随着“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句的响起,花甲老者与稚嫩童声的交织,令百年月台激荡起历史深处的悠长回响。


《背影》恒久远
文脉焕新生
一天的研学活动让所有参与的少年儿童收获颇丰。有的将火车窗框作为取景器,创作“背影”系列影集;有的重构买橘场景,还有的记下评话版《背影》片段。返程前,夕阳掠过《背影》百年纪念雕塑,橘树新枝与风雨连廊影像重叠,恰似这场万卷书途之旅的隐喻:唯有让少年儿童真正走进文学经典的历史褶皱,于古今对话中孕育出独到的文化理解,那月台上的背影,方能指引他们“阅”向未来。

“公共图书馆的研学活动,是书香引领成长、文旅深度融合、弘扬地方文化的合力迸发。”扬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臧波表示,此次“万卷书途——追忆《背影》百年故情”研学活动,成功构筑了“文学场景复原+扬州非遗演绎+情感场域构建”三维体验体系,使文学经典转化为扬州少儿可触摸、可参与、可延展的文化基因。
编辑:李亚晴
校对:王海艳
初审:吕怡然
二审:王 波
三审:伏京京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