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针线穿梭间,青绣与抗战老兵的阅兵之约

青绣技艺献礼抗战老兵。受访者供图

9月3日,陈玉秀早早把刺绣基地的绣娘们召集到一起。电视机里,军人们踏着整齐的步伐,钢铁洪流般的武器装备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铿锵的脚步声与轰鸣的引擎声透过屏幕传来,不禁让陈玉秀眼眶发热,她手中的针线,仿佛又一次触碰到了不久前那一面面她们一针一线绣成的五星红旗。

这份激动,缘于她和绣娘们此前共同完成的一份心意。陈玉秀是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协会会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偶然得知苏绣和湘绣参与“绣五星红旗,向抗战英雄献礼”活动,当时她心里暗暗想到,如果青绣能争取到这个机会的话,不仅能提升青绣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也能通过一面面绣制的五星红旗表达高原儿女的爱国之情。

随后,陈玉秀通过省妇联联系到相关部门,表达了青海绣娘们希望参与绣制五星红旗的强烈愿望。然而,主办方最初提出了一个看似难以逾越的条件:绣制五星红旗必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家级大师,而青海当时并无符合条件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竞争力几乎为零。

面对这一困境,陈玉秀没有放弃,她诚恳而坚定地据理力争:“青海虽然没有国家级大师,但我们有多民族共同创造的青绣技艺。青绣不仅是多民族智慧的结晶,更融合了汉、藏、回、土、撒拉等多个民族的独特针法,承载着高原人民最深厚、最质朴的家国情怀。”

为了让对方真切感受到青绣的魅力,陈玉秀连夜组织绣娘赶制绣样。她们将凝聚着心血的数幅样品以最快速度寄往北京。当主办方亲眼见到样品中融合的拉绣、盘绣、垛绣等多种独到针法,看到那极具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情的精湛工艺时,原有的规定被这份独特所打动。8月17日,好消息传来——陈玉秀和她带领的青海绣娘成功接到第一批绣制五星红旗的光荣任务。

不同的语言交流着同一种情感,不同的针法诠释着同一种敬意。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和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的指导下,8月以来,青海400多名各民族绣娘投入这项光荣的任务。绣娘们互相学习,彼此鼓励,让每一面五星红旗不仅凝聚了心血,更成为了青海各族儿女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见证。

时间紧,任务重。传统的拉绣和盘绣针法在五星红旗底布上施展,对力度、准度都是极大的考验。针脚不易均匀,丝线容易打结,一针失误,就可能影响整体的平整与庄严。各族绣娘围坐在一起,眼神专注,手指翻飞。绣错了,就毫不犹豫地拆掉;线头乱了,就耐心地剪断重来。

“这次最让我感动的是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新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委会党员干部们,之前新庄村干部一直联系我,希望通过刺绣基地来带动村里妇女增加收入,这次接到绣制五星红旗的任务后,我将一部分绣制任务分到新庄村。”陈玉秀笑着说,接到任务后的第一时间,村里的干部跑到小商品市场买绣线,他们不知道买什么样的绣线合适,差点将尼龙线买了回去!

“绣娘们刚接到绣制任务时,也不问绣好后给多少钱,甚至家住海西的绣娘为了及时完成绣品,自掏腰包购买五星红旗底布来绣。”陈玉秀直言,她能接下这样的任务,也与这些年政府加大妇女技能培训力度,推动青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每一份即将寄往北京的五星红旗包裹里,陈玉秀都细心放入一张特别的卡片。“卡片上写了绣娘从事这行多少年,绣制这面五星红旗用的是什么针法,小小卡片让每一面五星红旗都拥有自己的‘身份证’。”陈玉秀说,这不仅记录着绣娘的技艺,更见证着各民族绣娘同心同德、团结协作的动人故事,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好注脚。

8月29日,第五批绣制完成的五星红旗在西宁完成质检、封装,启程赴京。在陈玉秀看来,这不是简单的针线活,是青海妇女用千年技艺向历史致敬。湟中区绣娘袁芳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我要把对祖国的爱绣到五星红旗里,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康幸福。”

这两天,陈玉秀和绣娘们正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国庆节五星红旗的绣制工作中。“自从我们为阅兵式绣制五星红旗的消息传开后,还有不少人专门联系我们,想要收藏一面我们亲手绣制的五星红旗。”陈玉秀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她表示,通过参与献礼阅兵这项光荣任务,青绣的品牌影响力获得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认可这项传统技艺的价值。

近年来,青海省发挥“青绣”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培育壮大“土族盘绣”“撒拉艳姑刺绣”“丹噶尔绣娘”,推荐“青绣”劳务品牌作品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外事礼品,掌握盘绣、皮绣、藏绣等技艺的绣娘、绣工达30余万人,从业人员月均收入4000余元。

阅兵式结束后,陈玉秀和绣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们手工绣制的五星红旗,跨越千里山河,被送到抗战老兵手中。金线绣出的闪耀五星,红布承载的赤诚敬意,在针线间绽放出民族最深沉的感恩之情。

编辑:刘海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