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雪婧 实习生 张婉晴
“质点x、y、z和位矢r都是时间t的函数……”4月15日,郑州轻工业大学三教楼一间自习室里,学生杨熠正在平台上回看前几日的大学物理课堂实录。视频界面旁,显示有数十个“知识点词云”,点击知识点“直线运动”,视频便自动跳转到相应的时间节点。
一旁的教室里,法学专业23级学生的课堂刚刚开始。只见学生们纷纷拿出手机,认真研究起来。原来,授课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发送了习题,手机端作答后,系统会对全班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并反馈给授课教师。
相邻的办公楼内,教务处值班人员正在进行在线巡课,监控画面、声音十分清晰,点击屏幕上不同班级、不同课程,即刻进入相应教室,不用上下楼来回跑,也能实时掌握多个班级的课堂质量。
“面试需要打印成绩单,怎么办?”郑州轻工业大学大四学生易晓玲打开手机上的“i轻工大”APP,向“校园百事通”发问。1分钟后,打印成绩单的步骤流程和办理页面就出现在对话框里。
教学“心中有数”,生活“智慧”可感,这些都是郑州轻工业大学“AI+教育应用”的新场景。

“在这些新场景中,数据打造出系列课程知识图谱和全面动态的学生画像,通过智能分析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该校信息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甘琤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基于全方位数据智能处理,学校建立起“教学管评用”五位一体教学新生态,采集教学全流程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教务、学工、质控、学院等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及时预警,提高了精细化管理和科学性评价的时效性,从而实现了学校“教学管评用”的数字化转型。2024年,这一案例入选河南省“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AI风“刮”进校园,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从千人一面到因人而‘宜’。”在郑州轻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黄伟看来,相比传统课堂“大水漫灌”式教学和“经验式”教学,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AI助教”帮助老师精准了解学生的“病症”出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老师教学更富创新性,学生在教学互动中也被调动起来积极性。

同样,学业评价也变得更科学。打开该校数据分析平台,记者看到,大数据将到课率、学习完成率、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成绩与知识点相关联,为学生画像,以便给出薄弱知识点、学习速度和偏好等学情诊断。此外,将上网、出入图书馆、一卡通消费、出入宿舍等数据与学生成绩进行关联分析,又为提示学业风险提供了数据支持。
“除了学生之外,系统也会对每名教师的授课数据进行分析,让教学质量评价更全面、更动态。”黄伟介绍,未来,新场景还将不断延伸,比如,学校正在基于招聘信息和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能力图谱建设,让学生明确未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