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男子心脏停跳超一小时被救回,ICU“桂常在”坚守生命防线

重症医学科(ICU)是医院里治疗病情最危重病人的地方,也是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而桂水清则认为病人来到重症医学科是“向死而生”。“患者来到这里就是搏一分生机,如果患者来到ICU,几乎都没有抢救回来,那重症医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桂常在”是他常年坚守重症医学科的见证与认可。本期略知二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桂水清医生分享他在重症医学科的从医见闻。

讲述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桂水清

近15年,重症医学科较为快速的发展,在我学医之初,“重症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国内还远未像今天这样成熟和受到重视。在非典、汶川地震等公共事件发生后,重症医学科的介入极大地降低了公众死亡率,重症医学科的作用和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转行”做ICU医生

病人推进ICU为争取“生机”

我最初是一名外科医生,来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时,重症医学科人才较为稀缺,因为此前在外科也积累了不少抢救的经验,当时院领导提议让我来重症医学科,抱着尝试的心态就“入了门”。在重症医学科工作过程中,发现学科对于病人的治疗和医院整个系统而言也很重要,干着干着就“转行”了;这一“试”,就是在ICU近20年的坚守。

医院里每一个科室全年每天都有人值守,只是相对而言重症医学科排班制度更为严密, 365天、24小时轮转待命,一线、二线、住院总值班医生几乎24小时待命,三线值班医生也是半小时内可赶到医院,人员充足,核心力量在位。有的科室在节假日可以避免排手术,但是重症医学科“不挑”,尤其是节假日可能其他科室缺人手,患者病情危急,重症医学科则被第一个想到。

ICU外等待区里家属们焦虑而期盼的眼神,甚至带着行李箱准备“长期作战”的身影,也时常触动我。瞬息万变是ICU的常态,“待命”是医生的自然状态,近乎“7×24”的工作状态;一年到头,休息日屈指可数,所以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是对我们的基础要求。

在ICU的医生也必须持续学习,只懂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或各个专科知识只知皮毛是远远不够的。病人往往带着全身多个器官的问题进来,我们需要像一个“高级全科医生”,快速判断,精准处理,医学知识更新太快,持续学习是我们工作的必需,丝毫不能懈怠。

每一次抢救都像一场战斗,每一次都“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最考验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和面对生死考验的患者及家属沟通。面对焦急、悲伤甚至有时不理解的家属,我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同理心去沟通,解释病情、分析利弊、共同决策……这不仅是医疗技术活,更是情感沟通的艺术。家属的信任,对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家属多一份信任和支持,顺利推进治疗,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举措,患者就多一份希望。

很多人对ICU有误解,认为这里是生命的终点站。但ICU存在的最大意义,恰恰是为了“生”。我们集中了医院最精锐的设备和力量,是为了给患者争取最大的生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康复并回归社会。我们科室的抢救成功率接近90%,每当看到危重病人转危为安,顺利转出ICU,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也是支撑着我们的“原动力”。

ICU救人要周全

让患者尽可能回归正常生活

医生在ICU繁忙且时常遇到危急患者,团队共同努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我们见证患者躺着被推进ICU,后顺利出院,甚至回归正常生活,由此带来成就感是我们最大的坚守动力。

之前接诊了一个心肌梗死的患者,胸外按压1小时仍未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送来医院后,紧急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医护人员后持续胸外按压超过1小时,前后4次电除颤,还使用了大剂量升压药物,仍然是昏迷状态。后来对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使用ECMO等治疗,最终患者醒来。在经历长时间的呼吸、心跳停止后,患者各脏器功能,如肝脏的功能、肾脏的功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在重症医学科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仅仅4天,就拔除了身上的气管插管以及ECMO管路,后来顺利下床活动,逐步恢复从能走路到能生活自理,病人自己和家人都很激动。

正是一个个这样的患者,激励着我们走下去。政府、医院和社会公众对于重症医学科的认可和支持,也让我们在工作中倍感欣慰。

很多患者来到ICU时已经是危重的情况,有人觉得搏一把,抢救回来就行。但是ICU不仅要把危重病人的生命抢回来,还要尽可能避免并发症和预后不良情况的发生,让患者尽可能有质量地活下来。

近20年的ICU工作中,同事们常说我是ICU“桂常在”,对于我来说,虽是玩笑,但也真实反映了每一位ICU同事的工作常态。我们的工作状态可能不需要被大家看见,但是ICU 的工作意义,我希望患者和家属能多一份了解。如果“门外汉”知道ICU是争取“生机”的地方,知道我们工作的紧迫性和一些治疗行为的必要性,对于我们采取更为合理和有效的治疗行为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譬如有时施救需要患者家属签字,他们摇摆不定,就可能延误救治最佳时机;有时患者抢救进行气管插管,到一定时间需要拔管,进行气管切开,有的家属不理解,或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延迟拔管不会影响预后,从而忽略我们的专业治疗意见,导致后续治疗中,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这也是很无奈的。大家对我们多一份了解,治疗中就可能少一份阻碍。

当下AI发展迅速,不少科室也在逐步运用AI技术辅助诊疗。目前,ICU信息系统也在建立,行业也有一些重症大模型已经研发并逐步开展应用。在我看来,AI技术可以辅助对患者的数据进行整理,指出一些重点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经过训练后的大模型,对于避免诊疗错漏以及对年轻医生的辅助方面能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

尽管AI可能在诊疗中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但是医生还是要保持自我思考的能力。一方面,面对各种诊疗建议,结合患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人性化的诊疗方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诊疗过程是医患的互动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打消患者和家属的诊疗顾虑,仅靠AI的数据分析是难以实现的。

在ICU门外,有家属带着行李来医院陪着,我们也建议患者家属适当休息,白天紧急情况需要家属沟通、签字,晚上建议大家休息,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我们第一时间会联系家属,夜间交通状况较好,能比较及时赶来医院。很多人在ICU治疗可能是“持久战”,家属不必一起“耗着”,不能因一人拖垮一个家庭。

采写:南都记者谢萌 摄影:南都记者霍健斌

通讯员:帅菲斐 王璐鑫 吴文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