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我们通常看到的会跳舞、会奔跑的机器人,主要是对其“小脑”的开发训练。要想让机器人走进家居生活,比如做家务、照护服务,还需要对它们的“大脑”强力赋能。
“机器人大脑训练师”这一岗位也就应运而生。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运用人工智能手段,训练机器人的认知、理解能力,让机器人更聪明,更“通人性”。
机器人大脑训练师
给机器人建虚拟学校
位于浙江杭州的群核科技,主要是做三维虚拟场景。近几年,他们专注于通过人工智能打造空间智能平台。
“机器人大脑训练师”团队虽然是去年11月才成立,随着训练需求不断扩展,短短几个月时间,团队已经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充到现在十几人的规模,28岁的钱学成就是今年1月份加入的。

机器人大脑训练师 钱学成:我之前做的是一个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让机器人运用它的“小脑”,知道该怎么运动。现在工作内容是训练机器人的“大脑”,让它去理解这个世界。
“如何抓取透明玻璃杯?”“用多大力气可以打开冰箱门?”钱学成告诉记者,这些人类的操作,对机器人来说,却是一件难事,不仅要有灵活的肢体,还需要在物体识别、力度把控等认知层面反复训练,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任务。而机器人大脑训练师的工作就是负责打造各种训练场景,钱学成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给机器人建学校。

为什么要在虚拟场景中训练机器人?成本和数据收集效率是主要因素。机器人训练一百万次,在实际环境要花上几年的时间,而在虚拟场景中,有了算法和AI的助力,一天就能完成。同时,实际中搭建不同场景,成本高,数量也有限,虚拟场景则可以基于数据无限演化。

然而帮机器人建学校,并不只是简单地把二维图片转换成三维立体空间。要做到视觉、力学、空间距离多个要素仿真,才能让机器人学习更准确、更智慧。
这个机器人大脑训练师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五花八门,有学编程的,建筑学的,还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大家利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共同让虚拟场景尽可能地接近现实世界。
博士后出站的魏榕上个月从北京来到杭州,她的加入,完善了虚拟场景在光线传播上的真实感。

机器人大脑训练师 魏榕:我当时做的课题是动态的漫反射全局光照明,用在机器人仿真上,可以让机器人看到的世界更加贴合现实当中的物理世界。具身智能整个训练的过程会是一个很长的流程,所以需要各个专业背景的同事一起来协作。
目前,团队开发出的虚拟训练场景已经应用于国内多家具身智能企业,随着人形机器人迭代加快,需求与日俱增,企业也渴望更多人才加入。

眼下正值春季招聘季,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收到的简历量,比去年增长了9倍,应聘者不乏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的空间智能、AI领域的学生。企业还面向在校生发布了全球人才招募计划,开放30个岗位。

群核科技品牌负责人 王沛君:包括像几何建构、3D渲染、空间训练等相关的岗位类型。我们希望在校的同学们跟我们一起参与到具身智能训练相关的事情当中去。
引进来走出去
职业院校打造人才成长沃土
记者来到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中,一些学生正围着两台四足机器人观摩学习。带队老师介绍,他们正在进行社团实训活动。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黄翀:基于机器狗的能力,要开发一款在校园巡逻的系统。机器狗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使用到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这些复杂场景的时候,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第一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职院校,去年毕业的首批学生,有85%已经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及电商服务三大领域就业,为企业输送了一批数据采集、数据标注、AI模型训练与测试、系统集成与运维等岗位的人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校的课程设计理念,就是把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用于教学的设备和软件,都是企业生产会实际用到的。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院长 杨悦梅:我们跟企业共建了人工智能开发的课程。在企业岗位脱产锻炼过的老师,跟企业导师共同来进行课程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做企业的实际项目。

不仅是把前沿产业“引进来”,学校还鼓励学生们“走出去”参与实践。一间教室里,同学们三五成组,正在为几天后举行的浙江省职业技能大赛做最后的准备。

李明睿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大二学生,在校期间,他已经参加了7次不同类型的技能大赛,获得过全国二等奖。他告诉记者,通过竞赛,可以汇总书本中的零散知识,也能发现自己的薄弱项,有针对性地弥补提升。
参赛学生中,不少还是大一新生。他们告诉记者,大一就能自主开发项目,得益于学校提供的产教融合、实训创新平台。

学生们通过竞赛或者社团做成的项目,未来也会用在企业或校园中。
接下来,学校还会开设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打造更丰富的AI+场景教育和实训平台。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温正胞:我们新专业跟区域的经济紧密地结合,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迭代很快,希望学生们能够具备这样一种意识,能够胜任未来岗位的变化。
双向奔赴
新职业新产业互促成长
前沿技术层出不穷,催生“数”“智”新职业,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数字经济孕育全新岗位,包括网络主播、用户增长运营师等。
绿色,是新职业的一大“标签”。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标注的绿色职业已有134个,占职业总数的8%。不少源于经济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需要,如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电能质量管理员等。
新场景新业态发展壮大,培育了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口腔卫生技师、滑雪巡救员等新职业,生活服务体验员、老年助浴员、休闲露营地管家等新工种,都反映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和新变化。
(总台央视记者 岳群 李欣 陈钰洁 闫素 杭州台)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