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气蒸腾时,柏油路蒸腾着热气,空调外机轰鸣成蝉鸣之外的夏日背景音——高温,从来都是盛夏最鲜明的注脚。古人面对酷暑,唯有“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的无奈;而今,当“降温”从个体耐受的生存本能,升级为牵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降温经济”正以蓬勃的创新活力,成为观察中国发展韧性的鲜活窗口。
技术创新,是降温经济升级的核心引擎。当浙江义乌的太阳能风扇帽日均发货超2万件,跨越山海,为东南亚民众送去清凉;当珠三角企业研发的纳米辐射制冷涂层,让建筑外表面温度悄然降低8 - 10℃——这些看似寻常的降温产品背后,是材料科学与能源技术的持续突破。《中国制冷空调产业发展白皮书》的数据印证着这种突破的力度:2024年,我国制冷设备领域研发投入达473亿元,催生1.2万项专利,其中78%已成功转化为生产力。被誉为“中国冷谷”的河南民权县,近3年新增的56项制冷设备发明专利,更直接化作远销全球的冷链机组,让“中国智造”的凉意渗透到世界更多角落。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正让降温经济有了更坚实的内核。
文旅领域的降温实践,更显创新智慧。曾几何时,高温是旅游业的“隐形门槛”,烈日炎炎总让户外景区客流锐减;而今,它却成了差异化竞争的“黄金支点”,催生出多元创新路径。上海迪士尼、欢乐谷等乐园引入的“环境自适应雾森系统”,通过温湿度传感器与风速监测仪的实时联动,精准调节喷雾强度与范围,让游客在35℃以上的高温中,仍能漫步于如沐春风的清凉里。更具突破性的是黑龙江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昔日冬季一“雪”独秀,夏季门可罗雀;如今通过改造雪场设施为山地避暑营地、开发森林徒步等夏季特色项目,这座冰雪王国变身炙手可热的避暑天堂,实现了从“一季兴旺”到“四季繁荣”的跨越。据统计,6月以来,“室内水上乐园”搜索量同比增长27%,“室内滑雪场”搜索量同比增长178.1%,“室内滑雪”主题相关的笔记攻略数同比增长近70% 。避暑经济与冰雪经济的交响,让高温季的旅游版图愈发丰盈。
应对热浪,既需技术的“硬支撑”,也需政策的“软温度”。白居易曾写“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道尽古人避暑的窘迫;而今,政策创新正让“清凉”从少数人的从容,变为多数人的普惠。重庆的防空洞就是生动例证:自2002年起,当地持续将这些地下空间升级为集纳凉、休憩、消费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纳凉点推出的“避暑套餐”里,一碗凉面配酸梅汤成了夏日标配;轨道交通站点的纳凉区允许小摊贩经营,市井烟火气与清凉惬意交织,形成独特的“地下清凉经济圈”。无独有偶,上海在地铁站点设置的“清凉驿站”,不仅配备免费饮水设备,更备有藿香正气水等应急药品,让奔波的市民与游客随时能享片刻清凉。从消费数据上也能看到政策带动的效果,入夏以来,重庆、上海等地在相关政策推行下,周边消暑商品销售额显著提升,如重庆部分纳凉点周边冷饮销售额环比增长超50% 。这些政策细节,恰似夏日里的绿荫,让公共服务的凉意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肌理。
从古人“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焦灼,到今人“任尔热浪涌,清凉自在行”的笃定,降温经济的演进,实则是一部浓缩的文明进步史。当技术创新如清泉般涌流,当文旅创新如繁花般绽放,当公共服务如绿荫般普惠,我们不仅能在热浪中保有“心静自然凉”的从容,更能触摸到发展带来的安心——这,正是高温季里最动人的“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