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华进重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湘潭报道
清晨的阳光洒在湘潭华进重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进重装”)的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与金属切削的清脆声响交织成一首工业交响曲。
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彭德平正弯腰在一台庞大的机械旁边,仔细地核对数据。他的目光专注而敏锐,额头上渗出细小的汗珠,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手头的工作。
“误差必须控制在0.03毫米以内”,他向身旁的年轻技术员强调。这一幕,是彭德平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作为华进重装的总经理,他始终坚守技术人的本分——深入一线,用双手和智慧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从一名跨专业的学徒,到引领团队突破国际技术壁垒的行业领军人才,彭德平用16年的坚持与创新,诠释了“技能成就未来”的深刻内涵。
从“门外汉”到科技领军人才
2009年,彭德平从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后,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选择进入湘潭华进重装,成为一名学徒。面对全新的金属管材成形装备技术领域,他并未畏缩,而是带着“归零心态”从头学起。

彭德平(右)在车间指导工作。
白天,他与师傅并肩工作,共同打磨零件、调试设备。而到了夜晚,他便埋头苦读机械设计方面的书籍,常常学习到深夜。车间的老师傅回忆说:“当其他人都下班后,他依然勤奋学习,从不抱怨辛苦。”
这份坚持与执着很快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2016年,彭德平取得了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并相继获得了数控铣工高级技师和机械设计高级工程师的资格。如今,他已是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但机械工程博士研究生在读的他仍笑称自己“永远是学生”。
破壁之战:让中国技术跻身世界舞台
在彭德平事业前行路上,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万教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同时又特别强调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他的坚韧、严谨和睿智,一直影响着我。”彭德平告诉我们,跟随万步炎教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几年,是他成长最快、收获最多的几年,也是华进重装驶入发展“快车道”的时期。
2018年,彭德平接任总经理时,国内高端金属管材装备市场长期被德国、荷兰、瑞士三国垄断。特别是对于超长、超宽管径范围的钢管扩径技术,它就像悬挂在行业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车间现场。
“核心技术是无法通过购买获得的,我们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彭德平领导着一支由“85后”组成的科研团队,向既定目标发起了挑战。
2023年,我国首台1500吨/18.3米钢管全长扩径机组在华进重装诞生,成功攻克了低速摩擦塑性成形技术、在线扩径校直技术、扩径过程控制及智能实时监控技术、以及18.3米超长钢管的扩径技术等重大技术瓶颈,最终解决了18.3米超长钢管扩径的技术难题,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让中国成为世界上除德国、荷兰和瑞士外第四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双轮驱动”打造创新生态
走进华进重装技术研发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墙上那张引人注目的“智慧团”名单:“海牛”项目首席科学家万步炎,焊接专家、“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江麓机电集团首席技师、数控专家罗军……这些名字彰显了彭德平所构建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的深度与广度。
当前,华进重装与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教授团队共建湖南省专家工作站,邀请大国工匠担任技术顾问,同时推行“工程师+技师”的复合培养模式。截至目前,已培育出一支由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湖南省特殊津贴专家、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组成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他经常对年轻的团队成员强调。一位95后的技术员在展示团队最新研发的柔性承插接口钢管成形装备时说:“彭总鼓励我们勇于尝试,即使犯错,也要确保能够从错误中学习。”目前,公司已经获得了32项国家专利。
夕阳西下,彭德平依然在车间与他的团队深入研究深海管道多向缩径成形的新技术。在这个充满创新精神的环境中,彭德平激励团队成员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中国制造迈向高端,需要更多技能人才的手与心。”他说。
从车间学徒到破冰者,彭德平的故事是新时代技能人才的生动注脚。在“制造强国”的征程上,正是这些以匠心筑梦的奋斗者,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中国技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