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踏访人民军队“第一军规”诞生地——
雷打的石头 铁打的规矩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钱宗阳 李 琳
开栏的话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主席深刻阐明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内涵要义,明确“政治整训要突出政治上的正本清源”,强调“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持续深化政治整训”,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政治整训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政治整训是深入推进政治建军的战略抓手,是全面加强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有力武器。我军一路走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军原则,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推进政治建军,确保了始终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新时代人民军队深入贯彻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越整训越坚强、越纯洁越有战斗力。即日起,解放军报推出“弘扬优良传统 深化政治整训·军报记者寻根行”系列报道,组织记者深入红色传统发源地、革命旧址、军史场馆、英模部队等寻根采访,在历史与现实的辉映共鸣中,引导广大官兵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历史镜鉴、严格律己修身,不断开创政治建军新局面,锻造更加坚强的英雄军队,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敬请关注!
春天,井冈山市荆竹山,映山红漫山遍野。
群山环抱中,一块长约3米、宽约2米的花岗岩石静静矗立。
“雷打石”,山中一块普通石头,但对人民军队而言意义非凡——这是人民军队“第一军规”的诞生地。
记者探访时,遇到两茬人:一是一对年逾古稀的夫妻。丈夫是老兵,50年前退伍,5年前来过井冈山,因下雨路险,没能找到“雷打石”,回家后始终惦记,这次又千里迢迢赶来。二是市人武部军官黄伟,刚上任就专程来此接受教育洗礼。
看着他们的身影,记者也在思索:“雷打石”对今天的人民军队有什么特殊意义,让一位老兵如此惦念,让一拨又一拨官兵前来追寻?

江西省井冈山市人武部官兵在“雷打石”前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肖波 摄
将“一个红薯”写入军纪——
人民军队的基因里,早已烙印下军规铁纪
1927年秋,罗霄山脉的红薯到了收获的季节。
一支队伍经过一片红薯地,饥肠辘辘的士兵本能地挖出红薯,狼吞虎咽吃下充饥。
这一幕,老百姓早已司空见惯。害怕“兵匪”的村民,早早躲进山里。
这一幕,却让这支队伍的指挥员陷入深思:秋收起义后的队伍,旧的习气还未清除,新的纪律还未建立,必须严明军纪。第二天一早,队伍即将出发,他站上“雷打石”,高声宣布三条纪律——
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三、打土豪要归公。
这,就是人民军队的“第一军规”,也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站上“雷打石”的,正是这支军队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
前一天刚刚打了败仗的队伍,第一时间给自己立下铁规矩,然后重新集结整队。
短短三条纪律,何以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黄伟的感悟是:“因为抓住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现实问题,使人民军队拥有铁的纪律,密切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
“当时,官兵中军阀作风、个人主义、流寇思想弥漫,队伍随时可能散掉。”黄伟说,严明的纪律,让这支队伍再次团结凝聚。
寻根“雷打石”,很多关于红薯的故事让记者印象深刻:红军战士挖老百姓的红薯充饥,找不到人,就把铜钱系在藤蔓上;老百姓拿出仅有的半筐红薯给红军,官兵执意支付6张纸币……
那时,年轻的红军官兵常常食不果腹,却给最紧迫的生存需求加上严格的纪律约束。
“因为真正的生存,是要在群众心中‘生存’下去。没有军规铁纪的约束,今天填饱肚子,明天就可能失去民心。”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研究馆员饶道良道出了自己的思考,“一个红薯虽小,却事关群众利益,因而被写进‘第一军规’,这正是人民军队与旧军队的不同。”
简短的“第一军规”,划下不容触碰的红线。
埃德加·斯诺,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色中国的西方记者。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他记录了在陕北目睹的“奇特”现象——
红军走过一丛野杏树时,四散开来摘野杏,个个装满口袋,还给斯诺带回来一把。
同样是这支队伍,走过百姓果园时,却没人摘里面的果子,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照价付钱。
“他们的纪律,都是自觉遵守的。”斯诺十分感慨。
军纪严明,让红军赢得了民心,最终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传遍全国,宣言第一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全称。就在人民军队“定名”这天,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在决定民族命运的大决战前,人民军队再次重申军规铁纪。这一天,距离毛泽东在“雷打石”上宣布“第一军规”,已经过去20年。
如今,在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持续推进的关键时刻,新的号角又已吹响。
共产党和红军“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
执纪越严格,军队越坚强
有纪律,就有约束。
“受不了纪律约束的人,井冈山斗争时期就有。”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采访,教授颜清阳谈起一件事——
1928年5月,红四军一个司务长去买猪,谎称没带钱就把老百姓的猪赶走。红军查实后立即严惩,很快挽回了声誉。
“对敢于逾越纪律红线的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党都不会手软。”颜教授说,回望我党我军历史,这样的决心一以贯之,既不怕揭短亮丑,更不会搞法外开恩、下不为例。
1937年秋天,延安陕北公学校园的小山上,英国记者贝特兰好奇地关注着山下的一场审判大会。
处理意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革命功臣应该从轻判处,另一派则要求从严从重。
最终,“执纪务必从严”,贝特兰很快听到一声枪响。被处极刑的,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黄克功。
“当时,许多人为黄克功求情,他自己也请求戴罪立功。但毛泽东坚信,共产党与红军,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颜清阳说,而同一时期,国民党却释放了枪杀妻子的张灵甫。
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
抗战时,我们党郑重宣告:“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某连司务长贪污10元伙食费。有人考虑司务长是参加过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老红军,认为处分不宜太重。从井冈山走来的陈毅严肃批评:侵害战士利益,老红军又怎么样?
相形之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制订的《收复区人民约言》虽然提到贪污1万元以上者即严惩,实际却沦为一纸空文,各地“接收大员”腐败愈演愈烈,被群众戏谑为“五子登科”。
“执纪不严,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今天突破一点,明天突破一点,最后千疮百孔。”谈到不同的执纪尺度、不同的前途命运,颜教授深有感触。
铁纪如刀,才能去腐生肌。任何一支队伍,难免有人掉队。正是靠着纪律的重锤锻打,人民军队才能一次次祛除杂质、提纯队伍。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浩率部攻占茶陵县城。
走出深山老林,走进花花世界,陈浩感到“乱花渐欲迷人眼”,与副团长等人整日花天酒地。
更严重的是,面对敌人拉拢,一再违纪的陈浩很快变节,带着主力部队企图叛逃。危急时刻,毛泽东连夜赶路截住部队,果断逮捕叛徒。
望向历史深处的细节,发人深省:贪腐者要么是从小事小节开始,在“温水煮青蛙”中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要么是因为抵不住形形色色的享乐诱惑,一步步突破纪律红线,彻底走上歧途。
今天,叛徒的名字已经被刻在耻辱柱上,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低估“蛀虫”的腐蚀性。
“党让干啥就干啥,不让干啥就坚决不干。党不让贪污腐化,有些人却受不了诱惑而堕落,还谈何忠诚?”同行的江西省军区一名党员干部激动地说,“要想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在战争来临之前消灭那些‘蛀虫’!”
军队是拿枪杆子的,军中绝不能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回望征程,我们越加清醒,充满信心:军队越反腐越坚强,越纯洁越有战斗力!
执纪力度大了,挖出的“淤泥”自然就多了——
铁纪锻打,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
出井冈山向东南,记者来到遂川县。清澈的遂川江穿城流过。
“1928年元旦刚过,毛泽东率军攻下这座富庶的县城,建立了县工农兵政府。”青砖翘角的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前,6座精致的铜像吸引了记者目光,解说员娓娓道来,“占领遂川后,毛泽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向部队宣布‘六项纪律’。”
“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和煦的春光下,这些铜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六项纪律”的场景。
“打了胜仗后,红军不是忙着庆祝,而是进一步健全纪律规矩。”遂川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菲感慨地说,“正是靠着这种一边对敌斗争、一边自我革命的历史自觉,人民军队才越打越强。”
一路走来,近距离触摸“第一军规”从形成到完善的历史脉络,记者心生感叹:铁纪锻打,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始终自我约束、坚持自我革命的队伍,才能披荆斩棘、走向胜利。
余贲民,秋收起义时的副师长,后来成了红军“大管家”。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一个四四方方的铁皮盒子,是他当年保管红军缴获的金首饰等贵重物品用的。
结婚时,岳母想让他送一枚戒指给女儿作为信物,余贲民却说:“我这里有不少戒指,但都是公家的,半个我也不能动。”直到牺牲,管钱的他仍穿着自己编的旧草鞋。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一位位像余贲民一样守纪如铁的英雄,让记者崇敬。他们中,许多人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甚至没有留下名字……无字碑前,鲜花芬芳。
有高尚,也会有卑劣。记者走进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图书档案馆,馆长熊轶欣递来厚厚一摞红色报刊资料。记者翻阅看到,从1932年到1934年,中央苏区持续揭露查处了少数党员干部贪污腐化问题。
几年间,从井冈山一路转战,红军愈加壮大,但铁纪锻打始终如一。
“那个年代,大多数党员干部清贫而干净,但也有少数人经不住诱惑腐化堕落。”熊馆长介绍,“我们党十分珍视队伍的纯洁,始终直面问题、刀口向内,极大推动了党的自我革命。”
成立监察委员会,出台巡视条例,建立经济审计监督制度……一篇篇字迹斑驳的报道,记录着中央苏区不断完善执纪监督手段的历程。看到这些,记者感慨万千: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岁月里,有哪个政党能有如此决心和力度“自己给自己动刀子”?
“纪律规矩和执纪举措日趋完善,党发现贪腐的手段不断丰富,中央苏区陆续查处了谢步升、左祥云以及于都县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集体腐败等案件!”熊馆长说,执纪力度大了,肯定会挖出沉底的“淤泥”,这是大浪淘沙的必然规律,也是正风反腐向纵深挺进的必然阶段,恰恰说明党的自我净化能力不断提高。
重锤击下,火花四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铁腕肃贪,不仅没影响党的形象,群众反而拍手叫好!”熊馆长介绍,在中央苏区5年多时间里,总人口只有23万人的兴国县,参军参战的就有9.3万余人。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时,家家户户踊跃支前,还创造了“30万于都人民保守一个天大秘密”的奇迹。
“腐败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痼疾,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同样会遇到。”采访越深入,记者的感受越深刻:反腐难“速胜”,执纪如打铁,需要保持越往后执纪越严的态势,一锤接着一锤打,直至真正化风成俗、海晏河清。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竹海偎清溪,翠峰环碧水。一晃近百年,布满青苔的“雷打石”任凭风吹雨打,依旧坚固如初。这,正是人民军队从严执纪的如磐信念!
(采访得到郭冬明、龙礼彬、司保顺、肖波大力支持)
记者手记
一路寻根 信心如磐
这些天,一路追寻“雷打石”,回眸我军历史上一个个执纪如铁、铁腕肃贪的故事,我们不禁心潮起伏。
一路寻根,一路感悟。当年,在最困难的时候,人民军队出台“第一军规”,以铁一般的纪律锻造铁一般的队伍,不断赢得民心,最终赢得胜利。事实告诉我们:铁腕正风反腐,不仅不会损害党和军队形象,反而会增强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路寻根,一路思索。当年,有哪个政党像我们党一样,有勇气和底气自揭其短、去腐生肌!今天,又有哪个政党能像我们党一样,历经百年风雨,更加执纪如铁,敢于自我革命!
一路寻根,信心满怀。永远在路上,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规律。从“第一军规”到“八项规定”,人民军队始终守纪如铁、执纪如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军队强力正风肃纪反腐,使我军政治生态得到有效净化,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
回望近百年辉煌历程,历史中蕴含着人民军队走向强大、走向胜利的密码!我们坚信,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推进政治整训,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一定能营造出弊绝风清、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人民军队一定会越来越纯洁、越来越有战斗力!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