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邯郸到莫斯科,太极文化的跨国之旅

四月的广平县卢鸣金故居,清晨的寒意还未完全散去。走进一处比朝阳更早苏醒的院落里,郭兴春带着7位俄罗斯学员练起了卢氏太极拳。

这些金发碧眼的异国面孔,身着素色练功服,脚蹬云袜十方鞋,一起一落间,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作为在俄罗斯定居的华侨,郭兴春望着这座承载千年太极文化的古城,思绪万千。从最初零星的外国学员到如今络绎不绝的太极爱好者,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跨越山海来到他的故乡,在“一动一静皆阴阳”的韵律中体悟东方智慧。

十多年来,他既是太极文化国际传播的见证者,也是躬身践行的参与者。如今再度带领外国学员赴邯郸开展太极研学交流,这位花甲之年的拳师又投入了忙碌的日程……

将太极种子撒向西伯利亚

“行程确定好了,3月底出发。”1月初,郭兴春着手规划今年的跨国交流之旅。提议一出,不少俄罗斯太极拳爱好者们积极响应。面对如此热烈的场景,他早已不意外,而在30多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20世纪90年代,赴俄留学的郭兴春选择在当地定居,在一家瑜伽学院教授太极拳。当时,中国的武术在俄罗斯并不常见,但日本的柔道、空手道已经传播很久。

他清晰地记得,那时的俄罗斯柔道馆的榻榻米上常年挤满学员,而挂着“太极拳”俄语招牌的场所全俄都找不到几家。这样的对比让这位年轻拳师暗下决心:定要让太极文化在这片土地生根。

于是,郭兴春在平常上课时,便会有意地教一些太极拳法。一开始,学得人不多,但随着《太极张三丰》等影视作品的热映,慕名而来者渐增。

“起初只是教一些简单的招式模仿,后来学的人多了,教的内容也越来越深入。”在他看来,教授太极拳最困难的不是招式教学,而是如何让外国学生理解“阴阳”“虚实”这些词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为破解这一难题,郭兴春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法。

俄罗斯太极拳爱好者在卢鸣金故居学习卢氏太极拳。

他将玄妙的太极哲学转化为生动的自然意象,以茶杯喻身体,清水比思绪,引导学员通过具象认知理解“松沉”要义;用潮汐阐释“刚柔相济”,借四季轮转诠释“动静相生”。在他看来,无论“弟子”来自东方还是西方,差异只是在外表,太极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超越文化边界。

好在,执着终见回响,郭兴春的名字逐渐被国际友人所熟知,他也开始频繁受邀到俄罗斯各地,教学版图也从伏尔加河畔扩展至乌拉尔山脉,最忙碌时一年需要辗转十余个城市。

然而在候鸟般的迁徙中,他心中有个念头愈发强烈:“源自东方的拳法,终究要回到文化母体获得滋养。”

于是2008年春,郭兴春带领首批俄罗斯“太极迷”踏上回国之旅。学员们站在杨露禅故居的太极图腾前时,那些曾反复揣摩的招式突然被注入灵魂。也是在这一年,郭兴春获得中国永年广府杨露禅太极拳学院正式授权,在俄罗斯创办太极拳学院。

此后十几年间,他不仅被乌里扬诺夫斯克国立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更是促成多所高校派出代表团访问邯郸,与邯郸学院签署合作共建太极学院的协议。而这些变迁,生动诠释着太极拳从少数几人的学习小组到覆盖全俄教学网络的蜕变历程。

从伏尔加河畔来到太极故里

阳光透过轻薄的雾霭,射向这座还未苏醒的古城。作为卢氏太极拳发源地,早上六点,卢鸣金故居就已响起整齐的衣袂声——郭兴春带领的俄罗斯学员们又开始了每日雷打不动的晨练。

起势、推掌,行云流水,沉心静气……站在队伍前排的银发老者戈丽娜尤为显眼,多年的拳龄让她的动作比许多中国学员还要标准。

俄罗斯太极拳爱好者在广府古城上合影。

十年前,她被电影里一段行云流水的太极视频摄住心魄。“那种震撼难以言表,一下子就被这种神秘的中国功夫吸引住了。”戈丽娜回忆说,观影结束,她便四处搜寻专业机构学习。最终在朋友的推荐下,她结识了在莫斯科教学的郭兴春,就此开始系统训练。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戈丽娜渐渐发现,太极拳远不止是强身健体的运动,其蕴含的哲学维度更令她着迷。“这简直是流动的东方智慧!”戈丽娜感慨道。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核心理念,竟可以帮助她以柔和的方式巧妙化解外界的压力。

正是这份日益加深的领悟,推动她在十年前抓住机遇:当郭兴春筹备回国交流时,戈丽娜毫不犹豫地申请同行。“我觉得既然学习,就得去最正宗的地方。”

就这样,这位年逾花甲的俄罗斯老人,带着对东方智慧的向往,跨越七千公里来到太极故里邯郸。初抵这片土地,浓厚的文化氛围便扑面而来。晨雾未散的古城区里,随处可见晨练的太极队伍,衣袂翻飞间尽是行云流水的韵律。

“这里连空气都浸润着太极文化。”戈丽娜如是描述她的震撼。让她尤为触动的是,学拳群体跨越年龄与国籍——既有蹒跚学步的稚童模仿着抱球动作,也有金发碧眼的青年专注地调整马步,更有鹤发童颜的老者将招式演绎得气韵绵长。在这种跨文化交流中,她的拳术造诣突飞猛进,更与中国拳友结下深厚情谊。

虽然首期研习仅有半月,戈丽娜却深深爱上了这片东方土地。“这里的氛围和文化,都让我沉醉。”此后十年间,她八度重返中国,参与太极拳文化交流活动。

如今又一次站在晨练队伍中,望着身旁日益壮大的国际习拳者,戈丽娜轻抚太极服上的云纹微笑道:“从莫斯科到邯郸,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在这项古老的运动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韵律。”

从拳架起落到文化共鸣

4月3日,戈丽娜与同伴们迎来了研学的最后一站——广府古城。在杨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韩清民的注视下,这群身着素白练功服的俄罗斯弟子立于青砖院落,指尖流转间探寻“掤捋挤按”的古老玄机。

可你若将视线拉远便会发现,这场文化共振远不止于拳架之间。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邯郸市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学员们正以指尖轻触八千年前的陶器纹路,让磁山文明的密码在掌纹间苏醒;行至赵王城遗址,斑驳的夯土城墙带他们穿越时空,感悟战国风云的金戈铁马;待到暮色浸染大名武术院,英歌舞者的铿锵步伐与传统民俗的现代演绎,又为他们的认知疆域推开新的大门。

“这哪里是太极拳交流?分明是打开了魔法盒!”首次踏足东方的娜塔莎难抑激动。这位惯于在纸堆中求证历史的俄罗斯学者,此刻正站在黄粱梦吕仙祠的雕花门廊下感慨:“我们不仅学到了招式,更读懂了动作背后的哲学。”她的话语道出了团队共识:当太极拳背后的“阴阳相济”哲学与博物馆的文明长卷交织,中国武术便显露出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层价值。

文脉绵延,武韵悠长。三十载光阴流转,当年郭兴春在伏尔加河畔播下的种子,已生长为跨越七千公里的文化藤蔓。如今,漫步古城,晨雾中不同肤色的习练者正共同演绎行云流水的招式。而随着研学团队踏上归程,这场始于拳架起落的文化对话,将在更辽阔的时空持续激荡……

本报记者 薛雅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