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药范围内,这也是不多见的。
与此同时,泰它西普的IgA肾病、干燥综合征也将分别于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申报国内上市申请。
从全球制药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自免药物市场凭借其持续稳定的增长动力和巨大的临床需求,在未来几年内有望成为与肿瘤领域并驾齐驱的一线赛道。
国际制药巨头对于自免药物的持续加码,也是近年来全球制药行业的一个显著趋势。
2024年上半年,就有11家自免领域相关的Biotech公司被跨国药企收购,围绕着自免管线的BD交易更是层出不穷。
仅仅在IgA肾病领域,近年来就诞生了诺华斥资35亿美元收购Chinook、Vertex49亿美元收购Alpine这样的重磅交易。
凭借着“First-in-Class”的作用机制和多个重磅适应症上的全球化布局,泰它西普具备着极强的对外BD授权的预期。
可以认为,泰它西普的独特竞争力以及目前布局的诸多适应症,是荣昌生物未来巨大的价值爆发点,随着其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和市场价值的持续释放,将成为荣昌生物的核心增长引擎。
维迪西妥单抗
作为首个上市的国产抗体偶联(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目前的销售增长趋势相当不错,在相关适应症上的差异化布局,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2021年,维迪西妥单抗用于治疗胃癌、 尿路上皮癌的新药上市申请,经优先审评审批程序, 并作为具有突出临床价值的临床急需药品,分别于当年6月和12月在中国获附条件批准上市。
目前,在上述适应症上,维迪西妥单抗的相关临床布局和研究仍然在推进,且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2025年1月,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Ⅰb/Ⅱ 期研究结果,在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肿瘤学年鉴》上发布。
近三年随访数据显示,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的客观缓解率(ORR)达73.2%,中位总生存期(OS)达33.1个月。
这是迄今为止,晚期尿路上皮癌ADC联合PD-1治疗前瞻性临床研究报道数据中的最高ORR和最长OS数据。
这个研究结果,毫无疑问将巩固维迪西妥单抗在尿路上皮癌治疗领域的优势地位。
2024年6月,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和S-1治疗一线HER2过表达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在2024年ASCO大会上公布:在 53 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一线客观缓解率(ORR)高达94.3%,疾病控制率(DCR)为98.1%。 1 年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率为71.8%,1年总生存期(OS)率为97.6%。
除了在已获批的适应症上持续加深临床研究以外,维迪西妥单抗也在持续拓展新适应症的研究。
2024年12月,在第47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上,荣昌生物首次对外公布了维迪西妥单抗治疗HER2阳性存在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Ⅲ期临床研究数据。
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维迪西妥单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4%,中位PFS分别为9.9 vs 4.9个月。
这是全球首个证实HER2 ADC在HER2阳性存在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取得阳性结果的确证性Ⅲ期研究,有望填补临床治疗的空白。
在Her2 ADC药物竞争激烈的当下,维迪西妥单抗明显采用了一种差异化的策略,一方面重点布局自身有独特优势的适应症,建立细分领域的护城河;另一方面采用联合疗法巩固现有优势,积极将治疗线数从后线往前线推移,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优效治疗方案选择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药物临床使用的场景,延长药物的商业化生命周期。
这种打法的底层逻辑,是荣昌生物对于现实临床需求的深刻洞察,目前来看,成效颇为显著。
精益管理卓有成效
在2024年的财报中,除了管线研发的进展令人印象深刻以外,包括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毛利率等多项核心指标所呈现的持续优化的趋势,也是这份报表的一大亮点。
除了之前提到的销售费用率的大幅下降以外,本期的管理费用的控制更为严格:在销售收入大增近60%的同时,管理费用基本和上年同期持平,仅仅从2023年的3.04亿变为2024年的3.17亿。
同时,随着商业化规模生产效应逐渐显现,生产工艺不断优化,2024年的综合毛利率达到80.4%,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在2024年,荣昌生物通过持续优化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在内部全面精细化管理上狠下功夫,最终的数据也显示,这种精益管理战略的成果正在逐步显现,公司的内控和运营管理能力正在跻身国内一线水准。
得益于这种对于成本的高效和科学的管理,如果不考虑高达15.4亿元的研发投入,荣昌生物事实上在2024年实现了商业化盈利。
这种精益管理的能力体系,是一家创新药企业,从研发型公司到综合型商业化公司的转变过程中所必需的,荣昌生物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内部革新,体现了公司在行业剧烈变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快速的适应能力和持续进化能力。
这也是在技术维度以外,一家创新药公司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结语
创新药企业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在中国这样的创新药后发市场,创新药企业的发展历程更加复杂而艰巨。市场需要对创新药产业的客观发展规律有更深的认识,也需要对创新药企业有更大的耐心。
见微知著。荣昌生物的2024年业绩,不仅是一份财务数据的呈现,更印证了中国创新药企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周期能力。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荣昌生物正处于全面向上的拐点阶段,凭借硬核的管线创新和精益化的内部管理战略,荣昌生物正以扎实的管线储备和清晰的战略规划,书写着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进阶故事,而公司距离全面盈利的时刻,也已经不再遥远。
责编:童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