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庆县构皮滩23000亩白茶种植示范带区域内,齐坡村发展势头最为耀眼。目前,该村白茶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有两家茶叶加工生产企业。2025年春茶采摘高峰期单日用工需求超过300人,带动周边村民日均收入100元-200元。
近日,记者在齐坡村光明村民组五块田茶叶基地上看见,近百名村民在基地上采摘春茶。来自瓮安县的一名采摘工告诉记者,她每天可采摘茶青6斤左右,采摘收入可拿到200元。
齐坡村党总支部书记童启洋告诉记者,2017年,齐坡村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支部+合作社”经营模式,在五块田地段打造苦丁茶基地250亩,因收益不好闲置两年后,2019年,村委会决定将基地改种成白茶,种植模式由原来的“支部+合作社”变为“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户”模式。这一经营举措,得到了全村群众的认可,当年,就有5户大户带动200多户群众参与种植和管理。模式一变天地宽,全村白茶种植面积逐年向各村民组辐射,从原来200亩面积扩展到3200亩。
“我是2019年以每亩4500元股金投入19万元入股合作社参与茶叶产业,目前茶园已进入丰产期,每亩产值可达到8000元,除开各项投入,亩纯收入可达到5000元左右。”种茶大户宋杰说。
如今,在五块田基地,茶叶产业发展有明确分工:村委会负责规划定产业发展方向,大户负责销售和参与基地管理,农户负责基地生产一线的田间管理和采摘加工,生产的茶叶销往浙江松阳及安吉等地,形成了大户带农户共同经营的可喜局面。

说起家住齐坡村田坎村民组种茶大户杨仕华的种茶经历,更是传奇。在遵义102地质队打工18年学到地矿勘探技术后,杨仕华便组建公司专门从事地矿勘探工作。一次偶然的工作机会,杨仕华认识了余庆县的相关负责人,交流中就动员他回家乡投资创业。听到这席话后,杨仕华便有回到家乡种茶的念头。
无独有偶,2016年11月的一天,杨仕华回到家乡看望母亲,在途经大塘组白南坳地段时,看见当时在余庆花山苗族乡从事白茶产业的浙江商人盛善学,在白南坳流转土地种植白茶时与当地一农户产生口角。见此场景,杨仕华便主动上前与农户进行沟通,这一举措让盛善学非常感动,认为杨仕华人品很好,公道正直,便多次动员杨仕华加入到白茶产业中来。
“在浙江,你有200万,不算有钱,如果你有50亩茶园就算有钱人。没有钱,我支持你;没有技术我教你;没有肥料,我给你运来;没有市场销售渠道,我帮助你销售。”听到盛善学这番话,还在摇摆的杨仕华终于下定决心回到家乡种植茶叶。
2017年春,杨仕华与妻子处置完公司财产,回到家乡准备与盛善学合作做茶。盛善学告诉他,他准备在村里流转300亩地种茶,但在村里只流转了150亩土地,还差150亩没有着落。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杨仕华在村委的支持下,组织村民开群众会,说明自已的来意。群众知道家乡人要回村创业,在会上纷纷表态愿意以每亩150元的价格流转给他。这一表态让杨仕华非常感动,当时就流转了150亩土地,并现场承诺五年后土地流转费上涨20%。后经朋友动员,杨仕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又在村里流转了200亩土地,直接把种茶面积扩展至500亩。2019年,杨仕华又通过盛善学结识了许多浙江茶商,逐步打开了浙江茶叶销售市场,并一起带动齐坡村茶产品一起跨入湛江浙江安吉等市场。
“要把茶叶品质做上去,我认为要做到三品:一是人品,二是品相,三是品质。没有人品为前提,茶叶品质不能持久;没有品相,标准化产品不能坚持;没有品质,更打不开大市场。”采访中,杨仕华提出做茶人的“三品”观。

多年来,杨仕华的茶叶远销四川、浙江等地,产品供不应求。一直秉承做干净茶、做生态茶理念的杨仕华,通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除草等举措,让白南坳基地茶成为构皮滩茶产业的种植标杆,也成为带动基地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
构皮滩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毛胜告诉记者,齐坡村茶产业的兴起,为全镇23000亩茶产业树立了典型。当前,镇党委政府坚持以茶产业为主导,着力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结合土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谋划思考,把临近花山乡的齐坡、永兴、太平社区、构皮滩村作为白茶种植产业带进行规划布局,并制定三年的白茶种植发展规划,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技术懂经营的白茶种植大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千方百计宣传动员群众,扩大白茶种植面积,力争把构皮滩茶产业做成高山特色有机茶示范。
记者:樊明富
编辑:甘露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