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一批由党领导的爱国民族工业企业冲破重重艰难险阻,生产救国、支援前线,书写了一部轰轰烈烈的实业救国史诗,也留下了诸多承载着抗战记忆的珍贵文物。这些爱国企业,很多是如今国有企业的前身;这些爱国员工,很多是国企人的前辈;这些爱国壮举,早已融入红色血脉,成为国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新特别推出“国企先辈抗战印记”系列策划,带您走近抗战时期的遗址、文物、书信等,以物证史、以史溯魂,一起重温那些镌刻着赤诚与担当的红色故事。今天为您带来第十三期《南京沦陷之际,45位中国工人用生命发出“血色电力”》。

在南京长江北岸的鼓楼区,一座残缺形状的红褐色大理石碑墙静静矗立。
碑体上,“死难工人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3座黑色大理石祭台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这座始建于1947年的纪念碑,不仅镌刻着45位电厂工人的姓名,更见证了大唐南京发电厂(前身为:下关发电所)在抗战烽火中坚守生产、支援前线的壮烈史诗。

硝烟中不屈的工业防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碎了华北的宁静,中国人民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短短一个月后,8月13日,日军重兵进攻上海,战火迅速蔓延;8月15日,南京上空首次响起空袭警报,整个城市自此笼罩在硝烟之中。

9月22日,65架日机呼啸而至,在南京轰炸30余处,民国首都电厂西华门总办事处惨遭轰炸,45间房屋化为焦土。仅仅三天后,96架日机分5批扑向南京,500余枚炸弹倾泻而下,下关发电所的锅炉房、煤仓与电气控制室成了重点目标,设备大部被毁,厂房满目疮痍,输电线路也被炸得支离破碎。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下关发电所职工们怒火中烧。顾不得硝烟未散,他们争分夺秒抢修设备,连夜赶制出7台临时电气控制设备维持电力运转;外线工人穿梭在断壁残垣间,抢修被炸断的线路,保障着军民用电需求,直至最后一刻。
血色黎明中的坚守与牺牲
12月13日凌晨,日军攻破中华门与中山门,南京城沦陷。挹江门方向逃难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江边,下关发电所内也涌入大量难民,正常操作彻底中断。6时,副总工程师徐士英望着混乱的现场,为保护工人安全,忍痛下令熄火停机,关闭厂房大门后带领众人向江边转移。
徐士英带领众人向北奔逃,躲进挂着英国国旗的英商“和记洋行蛋厂”(今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前身)。12月14日,日军蛮横冲进蛋厂,将数千难民驱赶至煤炭港江边。徐士英因会修汽车被日军留下,另有5名工人被强征做饭。
两天一夜的拘禁中,难民们在寒风中忍饥挨饿,绝望蔓延。
12月15日子夜,日军终于露出狰狞面目,将数千名手无寸铁的难民分批驱至江边,用机枪疯狂扫射。血泊之中,下关发电所的45名工人倒在了这片土地上。临刑前,他们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幸存者崔省福的回忆令人心碎:“子弹从胳肢窝打进去,从后背穿出来,我倒下时,看到无数工友在血泊中挣扎。”这位木工在黎明时分苏醒,忍着剧痛爬过堆积如山的尸体逃生。他的证言与德国商人拉贝的《拉贝日记》形成互证——“日军占领电厂后,发现工人被屠杀殆尽,根本无法恢复供电。”
三次迁建中的精神传承
1947年4月17日,扬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电厂门口花圃立起首座纪念碑。这座由首都电厂厂长陆法曾撰文的碑刻,不仅镌刻着45位遇难者的姓名,更以“殉职工友纪念碑”之名,将民族工业的脊梁永远定格。
1951年,厂区改造,新碑迁至生活区大门口。时任南京市市长柯庆施题写的“死难工人纪念碑”七字,将纪念对象从“殉职”升华为“死难”。新增的1950年2月28日空袭遇难者名录,使纪念碑成为跨越抗战与解放战争的时空坐标。

2000年,厂区再次扩建,纪念碑第三次迁建。设计师保留了残缺碑体的造型意象,用红褐色大理石象征血染的江滩,黑色基座寓意沉重的历史。如今,碑墙前3座祭台呈品字形排列,中间主祭台斜立面上的碑文,在特定角度的光线下会投射出遇难者姓名的光影,宛如历史在诉说。
从抗战牺牲到建设奉献,从红色传承到科技兴企,中国大唐人传承的实业报国基因推动着企业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前行。
进入新时代,南京发电厂积极落实环保举措,成为中国大唐首家实现全厂DCS、DEH、MEH、ETS全流程控制系统100%自主可控的超超临界火电厂,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煤机“一键式”智能化操作,智慧电厂3.0、5G工厂等科技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


这座矗立78年的纪念碑,不仅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更是中国民族工业浴火重生的见证。
从抗战时期的“血色供电”到新时代的“智慧能源”,南京发电厂职工用三代人的坚守,将实业救国的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当春风拂过纪念碑,我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实业兴邦,吾辈当自强!
(来源:国资小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